许多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偏差。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但由于普及力度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认识不足。在笔者随机抽查的访谈对象中,有30%以上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做过规划,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目标不够明确,只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略作规划设计,只有不到20%的人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明确规划。这种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到毕业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那些有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大学生在进行规划时也存在很多心理误区。例如,有的大学生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没有必要过早进行规划,到大四再说也不晚;有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缺乏自我分析,并不太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个性,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有的则是对职业环境认识不足,对自己想去的行业特点、行业要求以及行业发展情况都缺乏分析,这往往就造成大学生入职后与自己的期望差距太大而导致工作不长时间就会跳槽。也有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把目标定位在国企、机关等单位,希望去大城市,而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中小城市却少有人问津。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想色彩较浓有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一定要找到满意的工作,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己喜欢并且满意的工作,过高的期望值或者一味地追求满意的职位会使许多学生错过一些工作良机。另外,不少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对自己以后的期望值偏高:许多学生表示自己两年内要做主管,五年后成为部门总监,一些同学说35岁前要成为年薪50万~100万的职业经理人。这种过高的期望跟具体的工作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同学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自己先前所设立的目标无法如愿实现,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这对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会产生不利影响。2.偏重外企和国企
调查资料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私企则很少有人问津。通过采访我们得知,大学生选择外企和国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种企业的内部环境更有利于个人成长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有时候就算私企给出的薪金待遇比国企要高出很多,他们也宁愿选择工资水平较低的国企。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心理较为普遍,这也就造成了外企和国企就业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想进入私企和乡镇企业是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也与当前大学生放不下自己的身价有关。事实上,很多私企和乡镇企业正处于建设之中,更需要学有所成的大学生加入,大学生进入这样的企业可能要比进入国企和外企发展得更快一些。
(三)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就开始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为何做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许多高等院校并未给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讲座和课程,但是也多流于形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没有承担起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服务的重大职责。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则一直比较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许多家长会在孩子上八年级(高中)时就请来专家给孩子做职业兴趣分析,虽然这一时期孩子的职业兴趣并未定型,但是通过相关的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孩子们显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都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伴随着读大学的整个过程,从刚刚走进大学校门开始,有关机构就会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记录着个人心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进行指导的教师也都是专职人员,从大一到毕业,每年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都各有侧重,形式多样,贯穿始终。
由此可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指导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学校重视不够是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科学、及时的指导,很多大学生仅仅是意识到需要在大学期间思考自己的未来从业方向,但是具体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哪些方面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许多大学生对此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着手建立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会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