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特色服务 > 圆桌论坛

李开复建言:大学生没抗压力别创业

来源:默认时间:2018-05-28浏览量:205 二维码

创业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失败的一定比成功的多,所以在做好积极准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为失败做好准备。如果你没有为失败做好准备的话,我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去创业。”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经验交流会暨全球创业周峰会上,上海复星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作为一个1992年开始创业的“过来人”,回忆起自己创业时的酸甜苦辣,先给年轻的创业者们泼了一盆“冷水”。 

  而被称为“大学生导师”和“创业导师”的李开复更是泼下一盆“冰水”,他直言,很担心年轻人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过早出来主导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对创业充满热情非常好,但是梦想自己一毕业就可以成为下一个马化腾,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现实的。” 

  为何过早创业不现实?李开复认为,中国的教育虽然进步很快,但还是跟美国有相当的距离。美国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大学生,毕业甚至未毕业就成功创造了了不起的企业,离不开美国多元化的教育环境。而相比较而言,中国教育虽然在进步,但是相对比较专注,一个学理工的学生可能对计算机懂的不少,但是要管理一个团队,做出一个市场,往往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经验还是不足的。 

  因此,李开复建议大学生,毕业后先加入一个创业的公司。“给自己点时间学习。大学毕业时你22岁,如果25岁或28岁能出来创业,还是非常年轻的,不必要赶在今朝。”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桑大伟也表示,学生在创业前,做好失败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正是基于此,他们在创业学院课程中融入了“逆商”教育,以锻炼学生面对逆境的良好思维反应方式,增强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要给年轻的创业者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允许他们‘失败’,创业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每一次的失败都是经验,为以后积累财富。” 

  “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创业者需要顽强的毅力。中间你会疲惫,还会受到诱惑,当你周围的朋友,特别是同龄人都挣了钱,你就很容易被诱惑,说我不应该做这个事情。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坚持下去。”易观国际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说。

  中国大学生创业压力比美国更大

  来自美国的Stephen Bell已在中国投资了12个创业项目,接下来还准备投资15个,他很看好中国的创业环境。不过,他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想创业的中国年轻人遇到的特别挑战:“在美国,一个学生想创办一个小公司的话,会发现在学校里有和你想法一样的人,包括学生和教授,他们都会支持你的观点。但大部分中国学生如果和朋友说他们想创业,就会得到负面的评价,会觉得你疯了,家庭也会给你很大的压力,宁愿让他们找一份所谓的‘好工作’。”

  Stephen Bell觉得,这与创业在美国已经经历了数代的发展有关,虽然中国第一代成功的创业者也开始为新一代人提供榜样,但是总的来说,社会还并不太支持大学生创业。

  上海一嗨租车创始人章瑞平也发现,在中国,人们对“失败”的容忍度要更低。“在中国,人只有在挣了很多钱,成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时候,才会得到认可。而美国社会的风险投资行业本身是一个承担风险的行业,所以更加容忍失败。”章瑞平其实更欣赏“身上有伤痕”的企业家,认为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风险,更适合开创新的企业。

  章瑞平认为,这种区别和两国的教育方式有关,美国的教育系统倾向于帮助学生开发创造力,而在中国,家庭给学生很大压力,要求他们找工作。另一方面,中国的创业史太短,“没有很多创业的故事可以讲给孩子听。”

  李开复也认为,美国和中国创业环境上的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出在有多少学校,有多少好的教授,而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灌输知识、学习知识,而不是刺激、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人化的想象力。”而这样一种思维的转换,是“未来一百年我们要努力的事情”。

  李开复认为,大学生创业的基本“门槛”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抗压的能力,“创业的过程充满了挫折,要能够面对这种挫折,善于学习,从中得到教训。最终成功的创业者和失败的创业者,差别往往就在一件事情,就是是否坚持。”

  企业倒闭并非全盘失败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辞典中,企业的死亡似乎也就等同于“失败”。因此,记者所接触的不少创业者在企业遇到非常困难,如遭伙伴背叛、资金用尽、公司不得不关张时,往往遭受巨大压力甚至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