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特色服务 > 职业规划

你适合什么“特质”的职业

来源:默认时间:2017-11-21浏览量:305 二维码

如果是在校的学生,不管是高三还是大四,其实对很多工作都是缺少感性认识的,在择业时的想象与未来工作的现实难免存在差异,差异就会带来遗憾和不满。
因此,正在找工作的同学需要了解现实中不同工作的不同“特质”。

首先看工作面对的对象。
实际的职场中,一部分的工作是主要与事、物打交道的,非常典型的如软件工程、硬件工程、金融分析、机械制造、热能工程、高分子材料…… 
这类专业多属于是理工类,专业性比较强,没有相关的教育背景一般难以入行。但这一类工作由于与事、物打交道更多,通常会比较“闷”,工作一天下来说不了几句话,所以出现“技术宅”一词。对于个性特别活跃、特别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来说,做这样的工作会感觉不快乐,哪怕是考进了好学校、毕业之后也在好的企业里有一份高薪的技术工作,依然会做得不快乐。

还有一部分工作主要与人打交道,非常典型的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新闻记者……
这类专业相对偏文,通常专业门槛并不高,许多非专业人士进入这个领域后也能做得很不错。对这类工作,除了专业水平之外,更需要与人打交道的热情,以及比较好的情商。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非常强调自己的个性和心情孩子,如果非要学这些专业,以后会发现找对口工作比较难,即使找到了,做起来也会觉得难受。
但是,不要小看这一类工作,虽然看上去似乎技术含量不是那么高,但它所需要的专业之外的素质却是未来进入管理层所必须的条件,所以不容小视。

再看一个把自己个人特质与专业工作特质摆错位的例子。
某次校招中遇到了这样一位同学,某名牌理工院校本科+硕士,阳光、开朗、健谈的男孩子,K歌高手、校内知名主持人,各类活动的积极分子;但不太坐得住,花费一、二个月深入研究一个专业课题对他来说真的就是一个挺大的挑战。
当年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完全由父母做主选择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父母做这个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熟悉这个专业,而且认定了有一门技术会比较可靠(父母在企业中做工程师),但他个人对这个专业完全没有任何热情;待本科快毕业的时候,父母建议他学完研究生再就业,由于父母对他的本科专业的情有独钟,而他本人对其它专业又不了解,担心跨专业考研失败,所以仍然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又读3年。
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他觉得再也不能欺骗自己了,7年的学习让他对机械制造专业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耐性,无法接受天天面对机器设备的工作,于是父母安排他去一家大型企业做本专业工作时,他下决心拒绝了,因为不想一辈子都在做自己不乐意做的工作。他放弃专业找工作,投递营销类、策划类、商务类的职位,很辛苦,但他对此充满热情,希望这能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总的来说他其实是挺优秀的毕业生,但在竞争中与其他人比起来相对优势不够突出(专业对口且各方面素质优秀的竞争者太多),特别是缺少经管类专业的熏陶,最终与我们公司的岗位无缘。虽不知道他找工作的最终结果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当年他和他的父母对他的个性以及所选专业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他应该不会在一个他完全没有兴趣的专业上花费7年时间。如果他本就是学习营销管理或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在就业竞争中会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比较特别,如大学教授、医生。这个职业需要强烈的研究精神、专业精神 ,同时又需要出良好的社交与服务意识,因此,这个职业需要研究型与社会型的结合体来胜任。
但现实中,很多研究型是比较典型的研究型,他们会在学习专业的时候表现出色,但运用专业进行服务的时候就颇为反感。这并非简单的服务意识问题,而是天性使然,这和一个理工男不喜欢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基本是同一道理,所以我们也应该给予这些职业一些理解和包容。
那么,有志于这种类型工作的同学,也好好想一想,你是否喜欢现实中这样的工作性质呢?

求职,不仅仅是解决眼前就业的问题,更要兼顾长期职业成长。再来看一下工作的舍与得。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朝九晚五,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站着把钱赚了”,为工作,我们的付出是多样化的,当然,我们的收获也是多样化的。

付出包括些什么呢? 
首当其冲是付出时间。虽然也有事少活轻工资高的好事,但这种好事通常都是被别人碰上,对大多数的没有拼爹资格的我们来说一般只能碰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正常事,甚至还有多劳依然少得的倒霉事。那么,“多劳”到什么程度,是你愿意接受的?早九晚五?早九晚七?早九晚九?7*24随时待命?
大多数能挣到高薪的职业和行业,在时间的付出上都非常苦逼,比如设计、销售、各类IT人士、金融人士……这些工作或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行业(所以竞争激烈),或者是技术含量高但人才供给不足的专业、或者就是要用时间换成果。

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一线城市,工作压力与时间投入都比其它城市明显高。
为什么每天晚上9点多腾讯大楼下有大量出租车排长队候客?为什么华为每天晚上9点发第二批班车?都是因为那个时间是他们的下班高峰期!
为工作投入时间,不是一周、一月、一个学期,而是年复一年的持续上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坚持得了吗?如果没有Enjoy的心态,这将是一场持久的煎熬,有熬不住的跳楼的,也有熬出伟大来的。

看重感受生活的,就少选择竞争激烈的行业、避开一线城市。
注意,这里说的是“感受”生活,而不是“享受”生活!就目前的国情而言,“享受”在多数时候还是比较需要物质做基础的。感受生活是指有时间去经历生活的许多细节,比如有时间经常和亲友聊天,每天都有时间亲手为家人烹制三餐,有时间看庭前的花开花落、天上的云卷云舒……
但是, “感受生活”也会带来其它成本,比如可能没太多的钱买漂亮的衣服、包包、食品,买房买车的压力也显得特别巨大,一碰上老人生病、孩子上学之类的事就捉襟见肘,难以为老老小小带来良好的生活品质。所以,有时间有空闲并不意味着永远有好心情去感受生活的细节。
此外,天天为一家人烹制三餐,是否真的还是一份美好,还是最终变成无可推卸的生活压力?天天有空看花看云,是否真的还是一份悠闲趣味,还是百无聊赖的打发时光?任何东西太多了,都会让人生厌,无论是忙碌还是轻闲,但忙过了去找清闲相对容易,闲久了想进入忙碌的状态只怕拿不到入场券。

生活,是如此的现实和琐碎,如果你还没有弄清楚真正的生活是怎么回事,就别轻易下结论说自己真心喜欢哪一种不喜欢哪一种,在你真正了解的真面目之后,若连同它的副产品你也一并喜欢那才是真的喜欢。

同样的,愿意多付出,也要看清付出时间的背后更深的意味是什么?——没时间享受花前月下、没空享受亲情时光、没空做美容、没空和老友聚会聊天,每天仿佛都在奔跑着前行。
伴随着时间的付出,“健康”也常常成为成本的一部分。
高强度的工作,意味着吃饭、睡觉都要受影响,快餐当家、天天睡不够,日复一日的疲惫最终让健康拉响警报,肚子越来越大、头发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感冒生病,三十岁的人五十岁的心脏。虽然能买漂亮的衣服却穿不出漂亮的样子、虽然能在高档的饭店用餐却总是没有胃口。
年轻的时候,健康不是个事,永远精力充沛,但这样的好光景并不长。最终有一天,健康会成为一种可以拿来炫耀的资本。至少目前在我周边很多35+的人们,都在努力锻炼身体。年轻时对身体所做的一切摧残,身体都会在35岁之后一点不落的偿还给你。这时,还能够通过锻炼做补偿当然是最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会跟随你接下来的几十年时光了,比如胃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三高…… 

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能二者平衡一些?每天在工作时间努力工作,下班时间努力休息,不是更好?理论上不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工作确实很难找到!

毕业求职,需要自己深入的思考分析,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碰运气。

不少同学认为毕业时找个安稳的工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毕业时的择业,只是漫长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求职与发展,都有内在规律,善于学习和把握这些规律才能让人生走得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