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特色服务 > 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实战分析

来源:默认时间:2017-10-30浏览量:423 二维码

一、C类与A类工作的区别

C类工作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空间大,这样在工作上花的时间会凝结成自身的价值;二是会经常需要解决非结构化的问题。

很多人问我码农和高端IT的区别。以我的本专业——信息系统开发与实施为例。我周围很多同学毕业后去了IT咨询公司做Oracle和SAP的实施。这类IT咨询公司中通常分为两种工作:写需求的和写代码的。这两类工作就分别是C类工作和A类工作的典型代表。

写需求,首先你要对行业、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非常了解,如果做SAP的FICO模块的话,那还得要求对财务会计等非常熟悉,然后你要能够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炼成系统中可实现的各种功能模块,设计架构的同时还要兼顾效率,这对项目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不然很可能会出现关联的表一多系统就瘫痪的情况。因此,这样的需求人员在业内实际上是越老越吃香的,他们是复合型的人才,懂管理又懂IT,他们的价值体现在每接触一个新客户就能马上知道如何设计出高效的解决方案。而写代码的则吃的是青春饭,他们只需要根据需求人员设计好的方案去调用各种封装好的模块,像搭积木一样把系统搭出来。这些人员本质上专科生就够了,但一般还是会用大学生,因为现在大学生太便宜了。两者的区别基本就像建筑设计人员和建筑工人的区别。

但是,在IT咨询公司中,也并不是所有写代码的员工都不值钱。负责底层开发的还是比较值钱的。他们根据各种新出现的客户需求从底层通过对oracle和SAP的二次开发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可复用模块,然后供码农们调用。这些人可以说是掌握了前沿技术的。

又比如,APP开发中,一个产品经理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他编程编得好,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实现产品预期的功能,怎么样的设计会提升用户体验等等,这些都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每天闷头写代码是不大可能发展出这样的能力的。而且随着APP开发行业发展,一定会出现很多的解决方案,会有新的更方便的开发工具出现,不断降低APP开发的难度,对于最基层码农的技术门槛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会涌进造成从业者收益被一步步稀释。

就像玩3D游戏的人经常会听到游戏“引擎”这个词,如QUAKE3引擎,虚幻3引擎等等,引擎是3D游戏开发流水线化的基础,他设定了基本的物理规律和图形算法,封装好实现各种效果所需要功能模块,同时定义好API打包成SDK,让开发一个3D游戏的难度大大降低,即便这个游戏看上去是全新的。3D游戏引擎之于3D游戏产业,就像联发科之于山寨手机行业一样。成套的解决方案让很多原本的高科技产业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

再举审计的例子。做审计的时候,正所谓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短,经常需要帮客户调账,有时还要打擦边球,帮客户粉饰报表的同时又看上去合法合规。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非结构化问题,体现出审计的咨询价值。审计虽然很多程序机械且繁琐,但不可否认审计所需的知识还是非常庞杂的,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千奇百怪的场景需要你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因此审计是C类工作。

但是即便是C类工作也很快就会遇到发展的瓶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从企业角度来说,某一业务流程一旦变得越来越难杂,企业就会有将其不断肢解细化的强烈内在冲动,以降低对核心员工的依赖。比如说审计,最早的时候很多事务所接触的企业规模不大,审计就是查账,工作方式就是几个有经验的老会计把所有账翻一遍看有没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巨无霸企业越来越多,发展到现在基本上一个team每人就负责一到两个报表科目,公司会设计详细的审计手册和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只要按着指导一二三四把活干完就行了。

二是工作一两年之后时间的边际效用在降低,不像刚入行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重复机械劳动逐渐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所花时间并不会让你的人力资本增值,反映到薪酬上就是工资开始顶到了天花板停滞不前。更糟的是,一旦你花了一辈子去学的赖以谋生的技能技术一旦被社会淘汰,带来的后果可是灾难性的。就像二十年前学裁缝,十几年前搞BP机等等。

这个是我身边的例子。我很小的时候我老家有个人做裁缝做得很好,于是他开了个班专门教人做裁缝。后来慢慢做大从一个班做成了一个培训学校,于是自己脱身出来做校长,雇人授课,自己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后来随着服装行业工业化生产的兴起,裁缝行业逐渐没落,他很早就感知到了这一趋势,开始转型做电脑培训,教授五笔打字办公软件使用什么的。前几年回去,发现其又成功地转型,开始搞会计和建造师的培训了。这就叫“变则通,通则久”。但同时可以想像,当年那些做裁缝的老师和学生则可能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而这现付出的成本最后可能都成了沉没成本。

每个行业莫不如此,技术的更新有快有慢,IT行业技术更新尤其快。因此,整体上来说,IT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很高的行业。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IT从业者来说却是极为不利的。比如说,你原来是诺基亚塞班生态系统中一个开发流水线上的程序员,突然某一天你发现塞班系统都没了,整个产业链轰然坍塌,这时你该何去何从呢?同时IT行业另一特点与摩尔定律类似,那就是新技术的快速贬值(流水线化),而且贬值速度大大超过传统行业。十几年搞网页设计(所谓的WEB前端开发)、搞FLASH、搞Dreamweaver一时还属于高端人才,但很快各种培训机构向行业输送了海量的廉价劳动力(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培训广告),加上行业的快速成熟,各种解决方案的出现,很快网页设计就被做烂做透变成工业化的流水线了。现在的手机APP开发、动漫产业显然又是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要想成为IT高富帅,就不能成天埋头于流水线上自己的那一块小天地,要多从井里爬上来关注一下外面的世界。世界变化很快,就比方说在过去的仅仅十几年时间里,游戏产业的热点从单机游戏到网络网页游戏再到手游,游戏行业在快速变化,只有不断学习、时刻保持着一种危机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俗话说得好,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某一细分行业开始衰退时,能最先跑掉和及时转型的很可能是前台的业务人员。

二、B类销售发展路径

任何带有销售性质的职业岗位,要想出头,必然要跑得起量。即便入行时做的是零售,也要慢慢往上游走,通过积累走向做生产或者批发、做渠道。这是因为,零售由于个人的生理极限有着明显的天花板,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风险高。

销售的本质就是个大数定律。一件东西能被卖出去的概率由产品的质量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在顾客足够多、样本足够大时候概率便会稳定在一个数字上,我们称这个概率为P好了。针对到具体的某个销售人员,他把东西卖出去的概率会随着他的销售能力在概率P的基础上浮动。一家公司要想持续经营拥有稳定的销售量,必然得有一个完善的销售和分销体系。这样即使某个销售人员或某个零售经销商不给力,但东边不亮西边会亮,整个公司的销售额还是会比较稳定,对于企业来说没有生命之虞,相当于通过做大样本量来消除个体偏差。然而,对于从事零售的直销人员或零售经销商来说,一旦做不好则可能赔上的是全部的青春或全部家当了。

记得某部二战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诺曼底D日登陆的前一天,艾森豪威尔视查登陆部队。能够见到最高指挥官,年轻的士兵们欢欣鼓舞。然而,看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艾森豪威尔清楚地知道,根据预估40%的战损率,这些人每10个当中就有4个明天将倒在血腥的沙滩上。对艾森豪威尔来说,战损率只是一个数字,士兵是他可以利用的资源,阵亡的士兵是他消耗的资源,只要资源耗尽前攻下诺曼底建立了滩头阵地,对他来说就达成了战略目标。而对阵亡在诺曼底的士兵来说,他失去了生命便是失去全部。

这便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社会现实。为什么人人都想往上爬,因为你脚下踩得人越多,你站得越稳。不管你做得怎么样,到了老板那里,都只不过是报表上一个个冰冷的数据。我很讨厌“人力资源”这个词,曾几何时,中华大地上掌握招聘和涨工资生杀大权的还是“人事部”,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具有人文关怀的一词儿。但现在人力已经和资本、原材料等一样,成了一种资源,你只是给客户的proposal上那些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人天”或“工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成了已经没有了灵魂与自由意志的经济动物。

因此,拓展人脉来产生稳定的业务信息来源是非常重要的。做批发或做渠道的秘密在于,通过过跑量把销售这件不确定的事情变成了确定的事情。

而销售的前提条件是客户信息的获得,只要能获得客户信息,成交就是个概率问题。

我认识一家房地产基金的老总,业务资源广泛,每年各种人给他提供的房地产项目大概有400个,每来10个项目通过基本信息就毙掉9个,剩下1个进入尽调,而每10个进入尽调阶段的项目最后风控能过并且跟融资方价格能谈拢最终交易成功的也就是1个左右。一年下来,400个项目中也就成4到5个。这位老总之所以是老总,因为他有足够的业务资源能够给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而这就是他的人脉圈子的价值。

人脉就是一个“别针换别墅”的游戏,人总是更愿意与资源禀赋与自己接近的人进行利益交换,合作共赢会让双方掌握的资源都更加强大。随着利益交换进入良性循环,你的社会地位与手头可利用的资源量交替上升,慢慢地你就在社会上真正地扎下了根,进而通过多层次、强有力的人脉关系网稳定盘踞在社会的上层,而不是像一般白领般犹如无根之萍,永远摆脱不了“候鸟”和“飘”的生活状态。

(关于人脉还将后文深入阐述)

三、像创业那样去打工

周鸿祎说他当年,无论是在方正给国家打工,还是在雅虎给外国人打工,他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从来不觉得他是在给别人打工,他觉得是在为自己干。因为他干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是,通过干这件事情能学到什么东西,学到的东西是别人夺不走的,客观上可能给公司创造了价值。

我觉得打工时刻心中要牢记两点,一是学东西,二是捞资源。换句话说,要不要选择一份工作,或者在几份OFFER之间做对比的时候,可以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学东西,在工作中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被动学习是指,为了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和弥补知识欠缺,你不得不去进行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学习其实是十分的高效的,因为为了生存,人容易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一份好工作,它的被动学习空间应该越大越好。大部分人,如果不是环境所迫,一般都不会主动去学习,容易陷入混吃等死的工作生活状态。工作的流水线程度越高,被动学习的空间越小。

为什么投行承做人员会值钱,因为他们光是应付日常工作就需要海量的知识储备,包括证券、会计、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种政策法规隔三差五地就在更新,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客户的需求也是千奇百怪,这些都是解决起来很需要经验的非结构化问题。因此投行承做虽然是偏后台的技术活,但也是个需要金刚钻的技术活。从事这种工作,一旦停止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被动学习的空间非常巨大。

那什么样的工作被动学习空间小呢?我有个同学在某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做IT开发,月薪各种福利加起来5000块。由于公司各种IT系统的开发实施皆为外包,他们只是负责系统上线后因业务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一些小改动,工作非常之清闲,工作任务分解到他手里,通常一周下来全部的工作内容就是改几个Javascript。剩下的时间都花在发呆、淘宝或跟同事八卦扯淡上。按照该公司的晋升制度,即便最完美状态下一年升一级,剔除通胀因素,月薪想过万大概要十年。而且只有前10%最优秀的员工能达到。嫌慢?不好意思您干的这个活就值这个价,同样的活外面说不定还给不了5000块。如果一个人有远大理想和追求,做这样的工作显然是南辕北辙。

再说主动学习。这个比被动学习好理解,比如说做审计,假如我是一个初级审计员,虽然我现在还在负责货币资金、固定资产这种简单的科目,但平时空的时候去把CPA六本书拿来好好看看肯定会对工作有帮助,这就是主动学习——虽然有些知识现在用不到,但储备起来肯定是没错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如果没有环境逼迫,加之日常繁重的工作,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地、积极地主动学习,而且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对自己所处行业的大局和趋势缺乏了解,一般人很难能框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学习范围,万一学了一堆用不着的职业技能,也会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就像上面提到的我那在国有保险公司做IT开发的同学,如果他现在突然醒悟,要改变自己,想主动学习,那么他该学什么呢?学ORACLE、SAP?还是学现在火的IOS或安卓?IT的范畴是如此的广泛,没有明确职业规划和坚持的方向,就会很迷茫。因此,一份工作的主动学习空间不如被动学习空间来得实用。

总结来说,工作中的学习,不光要学眼前工作需要的各种知识,还要抓住机会了解整个公司相关业务的各种知识,让公司业务这个拼图在脑海里清晰起来。还要去了解行业上下游的各种知识,对整个产业链越了解,越不容易被淘汰,学习也会更加地有目的性。

被动学习空间和主动学习空间加起来共同决定着一份工作在学习上的天花板,但正如前文反复强调的那样,在选择工作时,更应该看重的是这份工作可以提供的潜在的行业圈子资源。

捞资源这点在打工生涯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庄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很多小地方出来到大城市打拼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来说,不断地借力是实现逆袭的必然选择。因为很多职业生涯或创业的关键资源在别人的平台上会很好整合,但自己就很难从零开始积累。很多时候要想进某个圈子,就必须先上山落草,有时甚至还要交个“投名状”,人家才会带你玩。看准行业坚持下去,便只消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了。

基于人的本性是懒惰的这一假设前提,同上文的“学习”一样,同样两份可以整合资源的工作,被动型还是优于主动型。

主动型不用说,就是公司给个产品的销售任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开拓客户,最差的情况是,公司甚至都不告诉你客户在哪里,哪里可能会有客户,全凭你自个儿瞎子摸黑地探索。最好的情况是,公司的产品很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你在市场上随便跑一圈,散布些消息,客户就主动找上门来,然后你去跟这些陌生的客户建立关系,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比较少。

什么是被动型呢?很简单,朝南坐的、甲方的、外部沟通性质的岗位就是。典型的如Z.F部门中的监管岗位,一般企业中的采购岗位。还有一种被动型的岗位其实也不错,就是一些销售性质的客户关系维护岗位。比方说,我现在是一家快销巨头的客户关系维护人员,负责维护全上海的沃尔玛的渠道,如果我做这份工作,我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要把这些渠道资源尽快整合到我自己手上。因为我代表的是知名企业,公司也早就建立了与客户的关系,那么对我来说,要和这个圈子里的一些关键人物混熟,摸清楚行业的潜规则,只要踏实肯干,用心学习,就肯定比在一个小品牌小公司的渠道销售人员快得多。这就是平台的价值,坐在汽车上总是比骑自行车快的。

举个例子,有人私信我,问我在某一线城市银监局监管岗和某信托经理助理两份工作中如何选择(银监的工资比信托经理助理的工资低)。我偏向于选择银监局的监管岗。因为首先从学习的空间上,银监对于知识的要求更高,面更广,而且这些基本都属于被动学习,进步会很快。而信托经理助理刚进去时则很可能只是给经理打杂,套模板写尽调报告。从整合资源的角度,银监的工作更是完爆信托经理助理,银监再小到银行里去检查都是领导,只要脑子稍微敏感活络一些,可以很容易跟各大银行建立较高层次的人脉关系,有这个资源以后想往信托跳是很容易的,因为信托很多项目就来源于银行,资源整合到位后去信托可以直接跳过打杂的助理阶段。即使现在一个月低个几千又何妨,以后一个月就能赚回你几年少赚的钱。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一般应届生选择OFFER的原则,我觉得傻瓜式而风险又相对较低的方式还是:选工资给得最高的。

因为一般公司提供给应届生的岗位,必然是流水线化程度最高、流动性最大的岗位。若不是因为机械乏味流动性强,这些公司每年哪有那么多岗位可以提供给应届生。几份OFFER中,起薪给得低的,说明企业内心就是认为这个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值得花更多的钱去雇人。拿前景来画饼的基本上都是忽悠,你现在都给不出比别人高的价钱,凭什么让我相信以后你就会给得比别人高。真正决定你薪水的是你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人脉。刚参加工作的几年是明确自己职业方向的几年,适当的跳槽是有益无害的。什么时候该跳槽呢,很简单,当你发现现在的工作没有了学习空间,资源能捞的也捞得差不多了,那果断去找个给得起更高薪水的更好的平台。转行是最要慎重的,因为机会成本很大,所以要趁早,三十岁之前多尝试几个方向都还来得急,决定了方向剩下的就是坚持。

当然事无绝对,就像前面说的,如果有一个整合资源的高起点平台,稍低一点的毕业起薪也是可以的。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样的资源才是有价值的,有了资源又如何变现呢?

四、什么样的资源有价值及资源如何变现

资源这种东西,对于职场新鲜人来说,大多数人还都很是很迷糊的,不知道什么样的资源是有价值的,即便稀里糊涂地有了资源也不知道如何变现,就像捧着金饭碗在要饭。

这其实根大多数白领的心态有关,永远习惯于站在打工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一个创业者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在后面的文章,我会详细谈到,从打工到创业的平滑过渡方法有两种,直接渠道创业法和关联渠道创业法。

直接渠道创业法,举个例子,就是我原来帮一家企业卖方便面,有了客户资源之后,我自己出来成立销售公司,卖不同公司的方便面,或者投资开一家方便面厂,卖给我原来的客户。

关联渠道创业法,就是说我原来是给企业卖方便面的,有了一些商场超市的客户资源,我发现方便面竞争激烈,几家寡头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行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利润也都很微薄,现在反而是饮料好卖,于是自己出来创业,做饮料的渠道销售,或者自己开一家饮料厂,卖给原来的客户。虽然方便面和饮料不一样,但是他们的销售渠道是基本一致的,是关联的,这就是关联渠道创业法。

我们现在反过来想,先做做头脑风暴,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分析一个小案例,看看怎样把资源变现:

很多小公司开年会的时候都会请一些所谓讲师来给员工培训。去年我所在的小公司开年会的时候,就请了一家这样的培训公司来给我们做客户沟通技巧培训。培训内容了无新意,而且培训师身上一股浓浓的传销和保险推销员气质。对于培训内容我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当时脑子想的是,如果我要创业做一家这样面向小企业的培训机构,我的思路应该是怎样,我需要哪些资源才能找到并锁定目标客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去去找公司的HR小姑娘,问她这家培训公司是怎么找上门来的。小姑娘说是酒店的年会套餐里面送的。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关联渠道创业法。直接接触不到目标客户,那么就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想一想目标客户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在这个案例中,显然,培训公司和酒店有着相同的目标客户,而且相互没有竞争关系,酒店可以给上门找年会场地的小企业客户顺带推销培训服务,他们是培训机构的销售渠道,与培训机构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那么问题就转化成为,如果我要做这个生意,我有没有能力/资源搞定酒店或其它类似的渠道。我想,最好的情况是,我有熟悉的人在消防、卫生等与酒店有关的监管部门,跟各个酒店都很熟悉,而且他们对酒店有话语权和掌控力,那么拉这样的人来一起创业便是极好的,如果他不愿直接或不方便帮我直接推销也没关系,只需要他把我介绍给各个酒店的经理认识就行。对酒店来说同样一个客户开一次年会可以收更多的费用,对在监管部门的哥们来说,他的资源也能变现。

如果我没有上述资源,但有朋友在做酒店用品生意的话也可以。酒店用品现在利润薄,竞争激烈,忽悠一个做酒店用品生意、有酒店资源的朋友来一起创业无疑也会增加我创业的成功率。

好,现在让我们从创业者的身份中抽身出来,回到苦逼的打工者身上。如果现在有两份工作,一份工作是卫生局的酒店卫生监查岗,一份是酒店公司客户经理助理,你现在会选哪份工作呢?

有人还没从创业者的梦中醒来,问我,上面这个例子你还少了关键的东西,就是你自己没学过培训,你手下也没有培训师,你怎么给人培训。我想说,等有客户上门,找几个兼职的具有保险推销员气质的培训师还不容易?而且我可以要求培训师先培训,客户满意才付培训费,对客户我可以采用预收款的形式,这样一来现金流充足,完美的空手套白狼商业模式。

这就是给人生上杠杆。如前面所说的,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人都认识,自己没有的资源,那么就去向市场租。一个人的薪水就是他手上资源在市场上可获得的租金,你的资源越丰富,自然租金就越高。

可惜的是,术业有专攻,我并没有储备上述的关键资源,因此我干不了这配置资源的空手道买卖,只能纸上谈兵。

跳出打工的狭隘思维,你会发现世界宽敞许多。很多人的脑筋很直,觉得我现在卖什么以后我出来创业就一定要卖什么。我现在帮别人卖酒,手上有很多餐厅的客户资源,认识很多餐厅老板,那我自己创业就一定要卖酒吗?我做团购做O2O不行吗?盘活手头资源,再结合市场热点,创业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很多时候如果打工所在的行业比较传统,竞争也激烈,甚至处在饱和和衰退期,一片红海了得,这个时候聪明人的做法是去寻找蓝海。为什么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你卖了10几年的酒手上有大把餐厅客户,那你去O2O创业的成功率肯定比刚毕业的小白高得多得多,你把握住机会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只要目标客户是相同的,人脉资源就能变现。

充分利用手上的客户资源。不光对个人,对于要转型和开发新业务的企业亦是如此。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开咨询业务而且做得那么好?因为对于审计业务和咨询业务来说,客户是同一拨,甚至项目人员都可以是同一拨。搞得最后监管层都看不下去了,说你们甚少表面上得分分清楚,别太高调了。咨询业务的客户很多都是审计时已经建立了关系并且得到了很好维护的客户。在已有客户身上挖掘盈利潜力,无疑效率会高很多,让同一拨客户多次消费,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大的价值。企业和人一样,精力和资源都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为什么跨度太大、盲目多元化的企业容易死,跟人一样,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人脉资源、潜规则等差距很大,在这种有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闷头一脚踩下去可能就会摔得很惨。同样对于一个想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的年轻人来说,先通过打工来积累行业知识、经验、人脉,等火候到了,不管是通过直接渠道还是关联渠道去创业,成功的概率都会高很多。在别人的平台上整合好属于自身的资源,有了自己的人脉圈子,别的创业者求爷爷告奶奶也搞不定的事情,你打几个电话就能搞定,这样创业的效率就会高,而创业的成功率和你干活的效率是直接正相关的。从管理人生的风险角度来说,学费让别人给你交,不要自己交,不然有可能为了弥补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可能又要花上十倍的时间,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再也爬不起来(后面谈创业的时候我还会继续展开阐述)。

企业是什么?什么样才是真的自己做老板?实际上在我眼里,创业和打工看上去是对立,实际上却是统一的,都不过是一种工作赚钱的状态而已。

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小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就诞生了。企业就是通过契约将利益分配的模式固定下来,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员工聚在一起,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沟通和运营的效率,进而降低了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交易成本。现在假设我现在在某家公司里做销售特别利害,和客户及渠道关系维护得都很好,都过长期合作和他们在利益分配上也达成了高度默契,那么即使我现在没有自己开个公司做老板,但实际上我跟老板没什么不同。这种情况下可以看成我把人事、财务甚至生产等环节都外包给了公司。如果今天老板把我惹得不高兴了,明天我可以去隔壁开一家一模一样的公司出来,并且把客户全带走。这样的我就有了核心竞争力,有了跟老板讨价还价的筹码。

抱着创业的心态去打工,而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正好能一致,那么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客观上也会为公司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