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O面孔|李月:从南到北,和国际组织的第一次遇见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9-11-16 浏览量:783 二维码

李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本科生,即将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南京大学国际组织菁英库成员。2019年3月至4月在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门实习。

 本人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保尔森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担任传媒相关的实习助理,并积累了一些处理国际事务、在国际机构工作的经验。曾参加美国乔治城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的交换项目,积极锻炼自己的国际交流能力,开拓自身视野。在中国—东盟中心实习期间参与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工作,接触到国际合作项目的前期准备、执行程序、总结收尾等项目流程,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加深了理解。

中国-东盟中心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在贸易、投资、旅游、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中心总部设在北京,今后将不断拓展,并在东盟各成员国和中国的其他地区设立分中心。

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国际关系比较感兴趣,渴望自己能够进入国际组织实习,亲身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第一次坐在中国—东盟中心的办公室里时,我感到既新鲜又幸运。

实习的一个月内,在中心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积极学习中国—东盟领域相关知识,尽快熟悉基本工作程序,在以下几个方面体会较深、收获较大。

首先是与文笔相关的工作。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这本应是我非常擅长的工作,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细节。和我以往接触的新闻稿件不同,中国—东盟中心的工作文本都是非常正式的官方稿件,涉及很多相关领域的专业词汇,语气、措辞都要注意规范和严肃,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于是我不断学习各大官方媒体上发布的外交题材的发言稿和新闻稿,及时浏览中国—东盟中心的新闻出版物,学习掌握规范、正式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是英文稿件的翻译和撰写。英文表达方式本身就和中文存在很大差异,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准确的意思是我需要不断揣摩的。第一次接到任务的时候,几十字的翻译材料我竟然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完成。但我不灰心,坚持翻阅各种材料,收集相关术语,一段时间之后我的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还是那句老话,熟能生巧。

还有一点尤为宝贵:我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基本流程有了大致了解。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澜湄区域对话·教育合作论坛秘书长英文讲话稿的翻译校对、新闻稿件的初步撰写等工作,也为第五次东盟国家大学来华考察团参访活动进行了筹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往往涉及中外方不同单位,前期准备、执行程序、总结收尾等各环节比较复杂,要求也高。这次实习机会让我进入一个新领域,接触到很多新知识。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参与国际组织业务开展和部门运作,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想要干好一份工作,就要认真、细心、坚持不懈,这是我在中心实习期间的深刻体会。中心的领导和同事们,尤其是旅游、教育官员给了我很多热心指导和帮助。今后,我将结合实习所得,坚持不懈地弥补不足、力求卓越。同时,我也很幸运认识了共同实习的小伙伴,我们彼此鼓励、共同进步。同事友情是我收获的一笔宝贵财富。

从南京到北京,我满怀憧憬来到中国—东盟中心实习,也满怀信心和希望与之告别,继续前行。

原文链接:zrcfw/rz/student_f_2751/201904/t20190417_315424.html

(编辑: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