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组织实习是怎样一种体验?这位复旦青年回答……

来源:默认 发布时间:2019-10-19 浏览量:539 二维码

今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杨雨清来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南南合作组”实习。南南合作主要指发展中国家通过知识分享、技术转让等方式将自己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普惠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各自发展进程中的互利共赢。在南南合作中,中国是最主要的供给方之一,也是开发署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从过去的研究课题到每天就职的实习部门,5个月里,杨雨清在此学习、工作,在全新的场景中认识世界。

 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勤耕耘,满载归        

入夜后的北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的办公楼里还依稀亮着几盏灯。杨雨清合上电脑,关上办公室里的空调,离开了工作一天的工位。

“过去的我对国际援助从未有过如此真切的体会,直到来到UNDP与‘南南合作’朝夕相处,一些所见所闻触动了我。”杨雨清回忆,在一次会议上,他听到斯里兰卡公使这样谈及中国对自己国家的援助:尽管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依然愿意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经验援助斯里兰卡,让有限的资源在斯里兰卡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她很佩服中国,也很为中国感动。说着说着,多次情不自禁落下热泪。“每次见到她,她都会很真诚地对我微笑,那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她让我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草拟项目传播总结报告、编辑微信推送、挑选援助图片、撰写视频脚本……刚入职的前两个月,杨雨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与UNDP合作的五个灾后援助项目总结研讨会的筹办和日常传播工作。“看似琐碎,但绝不能掉以轻心。”杨雨清说:“一方面要让公众更了解对外援助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减少误解,获得国内民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到了要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的时候,怎样以更好的方式来承担,需要业内人士和公众一起来努力。”

UNDP如同一个强有力的枢纽,把“南南合作”中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对接起来,沟通连接促进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在伙伴关系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上,作为最主要的依托形式,也是UNDP驻华代表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China in the World (CITW)系列会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雨清参与了CITW一次内部会议和两次外部对话的组织筹备工作。“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做这件事情,40多位大使,每个人都需要我通过邮件、传真、电话的方式,多次与他们确认,工作量不小,需要特别细心。”

在实习的5个月里,杨雨清时常深夜还在办公室,也有凌晨一两点还在家里加班的经历。在外人看来这也许很辛苦,但对这位复旦青年来说,却觉得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既然来了,就想多学一些再回去。”怀着这样的心态,杨雨清尽心尽力,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主动承担更多任务。他坦言:“本科时在复旦担任学生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快速适应了高强度的工作氛围,一个是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一个是服务世界服务人类,都是服务型的工作,本质上是相通的。

多元文化碰撞,重沟通,懂融合        

在国际组织实习必然会碰到跨文化交流的问题。杨雨清实习所在的UNDP驻华代表处工作地点虽然在北京,但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外国人,尤其是管理层与高层。“比如我的直系上司之一,他是一位荷兰人,在聊天中我了解到他曾经在战时的科索沃和阿富汗工作过,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令人感佩。”在杨雨清看来,每个人的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国际组织的同事们国别不同,每个人也都带着独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彼此对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共同追求。

结束实习后,杨雨清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了一些需要持续提升的核心能力,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强大的跨文化交际与理解能力。“因为国际组织的工作会涉及与许多其他国家的人沟通,如果能用所在国的语言同他们进行几分钟的简单交流,即便是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问候或者交谈,也很有利于拉进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中文作为联合国五大官方语言之一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展,对母语的良好应用能力也变得至关重要。

语言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热心公共事务、富有爱心,是杨雨清对身边共同实习小伙伴的普遍评价。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且关系紧密的伙伴,也是他这次国际组织实习最大的收获之一。

“中国青年在国际组织实习的身影越来越多,让人感到十分振奋!”杨雨清认为,从长远来看,这对自身、对学校、对国家都有许多益处。“不仅可以学习一些国际上成熟的项目运营和组织管理经验,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中国的声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便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杨雨清坚信,一些国际性问题必须由各国的专业化人才通过国际组织的平台来协商解决,国际治理的舞台也需要更多来自中国的人才来参与。

      投身全球治理,萌于学,始于行      

“大三的时候,听说上一届的本科学长学姐有3位毕业后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当时全国选20人,复旦有3人。这件事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我心里。”

六年前,杨雨清考上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开始了专业积累。本科毕业后,他继续就读复旦大学国际公共政策硕士专业。这是一个为期两年的全英文项目,其中一半是中国学生,另一半则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海外留学生,他们都抱着一颗服务公共利益的初心,致力于前往国际组织开拓视野、锤炼能力。

中国北京、美国纽约、德国汉堡、菲律宾马尼拉、危地马拉仙拉……学业之余,杨雨清的许多同学都奔赴世界各地,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舞台上,也闪烁着他们的一份努力。“我的研究生导师很鼓励我们申请国际组织的实习,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确实需要有人有这样的情怀,到国际组织中做一些事情。”学校、学院浓厚的氛围更为杨雨清提供了助力。

在瑞典隆德大学交流时,杨雨清发现,一些同学会为了本科毕业论文,去伊朗、阿富汗或者非洲做田野调查,或前往研究的国际组织实习,不断接近最真实的情况。“我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习,也是希望了解书本上、论文里的那些概念、规划是如何在实践中真正规划、落地、执行、产生效果的,这更有利于完整深入地理解这门学问。”在结束瑞典的交流后,杨雨清马上就开始了联合国实习的申请。

“感谢复旦提供了许多资源与帮助,让我们去国际组织实习成为一件并不遥远的事。”如今,复旦大学启动的“荣昶学者”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致力培养富有学术潜力、乐于长期投身全球治理的优秀学生,引导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让“形成全球治理的专业人才‘蓄水池’,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目标有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机制。

       杨雨清希望,自己的经历也能够帮助到更多有志于全球治理的中国青年。“既要勇于尝试,也要勇于坚持;既要有国际组织发展的规划,也要有专业背景的支撑;既要坚持所在国际组织的原则和要求,也不能忘记哺育自己的土地和人们。”这是他的经验分享,也是他的坚守和追求。

(责编: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