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蔡静雯:修缮其身,兼济天下

来源:全球治理人才 发布时间:2018-11-25 浏览量:951 二维码

【人物访谈】蔡静雯:修缮其身,兼济天下

蔡静雯

修缮其身,兼济天下

【人物简介】

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学位,主修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方向)

l  爱丁堡大学管理学硕士,主修全球环境、政治与社会

l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气候与能源项目实行生,阳关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项目实习生

l  目前在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组工作

国际组织

(一)关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Q1:学姐眼中的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实习期间,WWF给我的感觉是一个非常国际化、非常专业的环保组织,而且在中国的扎根很深,当时我做的是碳减排先锋的项目,主要负责企业的一些减排承诺,工作中感觉WWF在连接企业政府以及科研机构方面做的挺好的,是一个很好的推动环境问题解决的平台。另外,我觉得WWF的公众教育做的很好,它通过像地球一小时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Q2:在WWF实习期间,学姐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我是在大三做的实习,当时是做碳减排先锋项目一个年会的筹备,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要修照片、剪视频、翻译以及制作视频,联系相关人员做PPT,还要改一些宣传资料,联系一些公司什么的。就挑战而言的话,我认为比起知识方面的挑战,更多的还是在于时间管理方面的挑战,实习的工作很繁重,并且每项任务都有deadline,这极大的考验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有困惑的地方我会多问前辈,学习他们的经验,自己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关于绿色和平组织

Q1:学姐目前在绿色和平组织工作,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组织以及工作的内容吗?


     绿色和平是一个国际知名的环保组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独立性很强,它不接受公司和政府的捐款,只接受个人与独立基金的捐款;另外,绿色和平的slogan是“行动带来改变”(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它更擅长于通过一些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将问题呈现给公众、提升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在气候与能源组,做可再生能源项目,项目名为“可再生能源认知宣传”,项目将围绕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效益、技术发展和能源转型等议题发表文章并展开一系列的科普,使可再生能源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

 Q2:学姐愿意分享一下获得这个offer的经过吗?


    其实拿到offer的经过也就是一个找工作的流程,我是在绿色和平的官网上自己投交的简历,之后通过三次面试拿到的offer,面试官更看重的是你对环保、对相关领域的理解,以及策略性思维。当时我没有用到推荐信什么的,就是投了一个简历,一个自荐信,关键还是看国际组织官网上的要求,再根据要求准备相关材料。

发展方向

Q1:从简历中可以看出学姐十分关注可持续发展(如能源、环境问题,动物保护等),请问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兴趣的?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契机发现的呢?


     我是在大一大二做了一些志愿,志愿的时候就发现有些东西虽然新闻上能看到,但当你真正接触到那个人、那个事件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就想过自己能不能去NGO实习,看看社会组织在对于议题的解决上是怎么做的,当时我想的是找一个国际组织的实习,找一个国内NGO的实习,感受一下不同的工作氛围、也看看我的能力欠缺点在哪里。大三在WWF实习过后我觉得很喜欢NGO的工作氛围,也很认可所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以后可能会往NGO方向发展,我研究生也读的相关专业。之所以选择环保是因为我觉得做环保是一个比较平和,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积极改变的一个方式。

Q2:很多学弟学妹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常常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十分迷茫,学姐可以为我们提一些建议吗?


     我认为还是要多尝试,去看一看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发现自己的兴趣后还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擅长这一方面,最后要确定你是不是真的愿意在这个行业工作。迷茫都会有的,这需要你多参与一些线下活动,不论是志愿还是实习什么的,要多与行业中的人交流,才能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相关信息。我觉得在大三前确定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比较合适的,之后不论是考研、留学、还是就业都需要一个确定的方向,大三是一个积累实习特别好的时机,如果大三时没有明确的方向的话,你的简历可能会缺少连贯性。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Q1:学姐参与了许多公益性的活动,关心儿童发展、探索养老新模式、重视能源、环境问题等等,可以感受到您是一个很有爱心、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学姐能从中挑选一个最难忘的活动谈一谈自己的感触吗?


    最难忘的应该是我大三那年做的“+box”项目,它致力于展现和探究青年人对自我和世界的反思,鼓励每一个青年人主动思考,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当时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在中国10个城市,每个城市找了100个年轻人,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有机会问世界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我是负责做新媒体和展览的脚本。我看了1000个人问题、也看了问题背后的采访,发现就算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背后的一些出发点和所蕴含的故事都会很不一样,与个人的经历特别有关。就比如一个由身边人都不认可自己的选择、最后抑郁的年轻人,在思考很久后,问了一个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问题。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后面,其实是有很多挣扎和思考的。那个时候就会让我觉得拥有同理心、不随意批判别人特别重要,在+box的这一年的经历也给我带来了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吧。

Q2:2017年10月,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提出 “现在的高校培养了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学姐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能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一谈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吗?


      这个观点让我联想到绿色和平在机构内做的一个测试,测试的结果可以把人群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了解、完全不关注社会新闻,第二类是仅仅是看过、知道社会新闻,第三类是关注、会主动搜集与新闻有关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第四类是会做出行动去改变这个现实,我觉得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去变成第四类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全部的现实,怀有一个同理心,没必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鼓励大家多多接触自己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张庭源

美编:王含泊

责编:郭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