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特色服务 > 圆桌论坛

抛弃典型的「学生思维」,你会成长更快

来源:默认时间:2018-09-21浏览量:694 二维码

1. 范式思维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个成功的范式,好比毕业进到大公司,出国申请到IVY盟校,就算是成功的范式。再或者,读书的时候GPA多少,做了几份大公司实习,做了多少社团工作,等等。

但真正当我们进入社会后会发现,每个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除了非常亲密的朋友,你是不再会去关注别人干什么,什么是范式了。范式和榜样不同,它的另一个类似的词叫思维定势。英文当中专门有个词来形容这类思维:叫Victim of Stereotype,翻译过来是定势思维的受害者。

2. 颠倒因果

经常碰到小朋友来问,我想进入某个行业我是不是应该考个什么证书。或者我是不是应该念个MBA,因为看起来因为有了这些证书,因为念了MBA,那些人才因此获得了好的工作和收入。

但真的是这样吗?很多没考过MBA没考过证书的人一样获取到了好的工作机会,这部分人和考了证书念了MBA的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本身都上进,努力,自律和付出牺牲精神(他们因此很厉害)。因为他们厉害,所以考证念书,所以获取到好的机会。

而不是反过来,因为他们考证了,所以他们厉害,所以他们获取到好的机会。真正厉害的人不仅仅体现在考一个证书和念一个学位上,还有更多体现,背后发挥作用那些决定他们厉害的那些因素(性格品质资源等)而不是你看到的表面原因。这引出另一个典型的学生思维

3 线性思维

即是只要...就...,只有...才...的思维,典型的想法如

只有我去了清北复交,我才能进管理咨询行业

只要我去美国名校刷一个硕士,我就能回国找到好工作

只有毕业进入顶级名企才算得上求职的成功和优秀

上述的思维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因为在学校里我们往往受到的都是简单的线性思维教育,十几年求学过程中一直受到“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出人头地”的核心思想引导。以至于毕业进入社会后,还抱着这种简单的线性思维。

然而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多元化的,成功的案例五花八门,成功的路径也多不可数。你有一个目标,肯付出,那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迂回路线和曲线救国。也请不要忽视道路和方法的多样性和自身的潜力,而简单得出“我不行”的结论。

线性思维认为只要具备某些因素,就必然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实际上,生活当中很多事是非线性的关系,而且更多时候没有因果性,只有相关性。你无法用一些因素就去推断出结果的发生。即使线性相关,统计上还有残差,还有推断失败的一类二类错误,有置信水平。这些和因果关系也完全是两码事。


4. 学业不重要

这或许是最常见的大学生思潮。一方面受到高中老师们“到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的错误观念熏陶多年,另一方面受着周围同学们“你丫去好好上课,是不是有病”之类的主流思想禁锢。无论高中多么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学业不重要,考过拿个文凭就可以的想法。

我们曾有幸在中国的“名校”就读,按说能考到这类高校的学生怎么说也是千里挑一的尖子生,说他们不聪明、不上进、不努力恐怕没人相信。但我们亲眼目睹了大批学生来到大学是如何必修课选翘、选修课必翘,甚至到了期末都不知道任课教师长什么样子的情况。

接下去就是挂科,再接下去就是沉迷于一样能给他带来欢愉和成就感的东西(对于男生通常是游戏),再再接下去就是无法按时毕业,延期1年,2年……甚至延毕很多年仍然重复不去上课的老路。这种情况虽然极端,但也并不鲜见。

学业,尤其学好专业知识不仅重要,而且非常重要。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迷茫,觉得我什么都能做(其实也就是什么都不会做),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读商科的看不懂三张表,一个读计算机的写不出一段冒泡排序。请问你如何展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好意思大言不惭地跟HR说我有的是无限潜力?


5. 努力一定有回报

你有没有过刻苦钻研了一下午依然无法解决一道高数大题的经历?你有没有过不管严寒酷暑都背单词依然在外国人面前哑口无言的经历?你有没有过认真节食,拼命锻炼依然喝凉水都长肉的经历?

从今天起放弃这种典型的学生想法吧。似乎每个学生都努力看过几天书,背过几个单词,绕着操场跑过几圈,而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你们太相信努力的意义了。这源自你近20年求学经历中“好好学习就会考好成绩”的思维定式,这其实也是一种线性思维。

我们并不否认努力的意义,也非常欣赏那些有长久毅力、坚持不懈的人。但当你离开了学校,在你努力打拼,准备冲上人生巅峰之前,你不妨也多想一想选择、天赋、起点甚至命运的重要性。如果你想去南方,却在朝北走。那么恭喜你,每努力一分你就离目标更远一寸。

趁还年轻,一定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去弄清楚如下这三大根本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人们经常拿着这三个问题开玩笑,有的人笑了就过了。有的人认真思考,弄清自己的答案,笑了去做了,然后努力导致结果的差别就此显现。


6. 别人教你是应该的

在学生时代,我们不用主动接受知识。不管你是否愿意学,老师们都苦口婆心地讲,一遍又一遍地给你解释。毕业后,我们自然而然地把这个习惯带入职场,认为公司有义务给你提供培训,老板有义务把任务交代清楚,甚至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去做。

我们可会能碰到那种宁可花费比自己去做更长时间,也要细细教你的好老板,但这种情况凤毛麟角。大多数情况是,你作为一个新人,带你的Senior可能也才工作三四年,他比你更忙,才没心思去管你是否成长。而绝大多数企业配备的导师都只是个名头而已,你还真指望工作时去问他“这个函数怎么命名”“这笔款项如何调平”么?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什么事情都细致教你的老板,那请你好好珍惜,上辈子他一定是因为你才折翼的天使。而绝大多数情况下,请你摒弃“别人教,老师带”的想法,人家花钱请你来是做事的,不是学习的。


7. 你没有告诉过我

权责分明,似乎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但当你走进职场,你真的期望搞砸了之后跟老板辩解“你没有告诉过我”么?现实情况往往是,如果你做错了,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是你错了,别去埋怨别人,尤其是你的老板。如果你没做错,因为你级别最低也可能出了篓子也让你背锅。要不然你以为哪来的那么多实习生搞出大新闻?

所以,走出校园我们要排除学生时代什么事都有人告诉你,甚至催着你去做的想法。工作中你没做好,你就要承担责任。尽量在做每件事之前跟给你任务的老板沟通清楚,把任务搞明确,把他希望你做成什么样子理解到位。

最不幸的情况是,上面出了问题要你背锅,有些时候,该背就勇敢地去背吧,至少你要搞清楚你在替谁背锅,以及他是不是知道不是你的错。


8. 我可以犯错误

在学校里,考试也好、老师也罢,都对我们有着无限的宽容,学习上你不用门门100分,60分就能及格毕业;学生工作中,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犯错和不靠谱,总有人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或者他自己替你搞定。

但当你不再是学生时,对不起,更多的情况是你不能犯错,有的错误犯一次也不行。且不说法律、规则、各种条条框框规定的红线不能碰,就算在公司里你只是负责打印一份文件,而不小心打印错了版本,都会轻则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重则影响工作全局,你就卷铺盖走人。口碑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很多圈子很小,一次的错误都可能毁了你的职业前景。所以你应该时时保持警醒,好好爱护自己也许并不炫丽的羽毛。


9. 分不清事实和观点

这不是学生时代独有的思维,很多人进入社会多年依然分不清。但在学生时代特别明显。

好比说,学长学姐告诉你,XXX项目很好,值得去读。又有学长学姐告诉你,学金融要学习很多数学,会很难。再比如,辅导员老师说,要读研出路才会更好。

很多学生不多加研究就会把这些本来是观点的说法当成事实拿来用,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运气好碰到好的学长学姐好的老师,那还问题不大,如果碰到相反的情况,就真的误人子弟了。好比我们上大学期间,不少人都鼓吹读书不重要,大学课程过了就好,更多要去社会上锻炼去实习云云(现在依然很多人鼓吹这个观点),差点就上了这波人的当,还好我们没把这些观点当成事实来对待。


10. 用母体(大样本)性质代替个体

有人觉得上清北了就万事大吉了,毕竟统计表明清北毕业的学生就业出国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其它学校。为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后毕业时发现之前对清北的印象在自己身上并不成立。

也有人觉得我进了一个二流甚至三流学校,就等于人生被定了性,再努力也无用,因为统计表明,二流三流学校毕业的就是竞争不过一流学校毕业的。所以就选择随波逐流。最后毕业时,果真也会符合统计特征。

我们看统计,清北的确比其它学校毕业生要优秀,但不要忘了每年也有不少的清北的人毕业困难,找的工作甚至比不上二三流学校的人。

我们看统计,二三流学校的确整体竞争不过名牌大学,但不要忘了很多很厉害优秀的人并非名校毕业。你又要说了,全国有多少这样的人?没错,是不多,但是不妨碍你去努力啊。

很多统计特征是要在大样本的情况下才讨论才有意义的,针对个体的参考意义往往被夸大了。极端的情况下,当样本的数量足够大逼近母体时,离散的分布趋近连续分布时,任何样本点都无法取到母体的性质。都只能概率逼近。要很多样本才能完成,一个样本点去逼近的概率为零!

所以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是有理论依据的。我们呼吁大家有空去翻一翻大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教材。


11. 不独立的思维

其实提到的很多思维都是源自这一点。遇到问题总希望有现成的方法,有人来告诉我怎么做,有人来帮我做了更好。所以才不愿意动手搜集资料做研究,才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锻炼批判思维的能力,才会混淆事实和观点,原因和结果,母体和样本,也才总觉得事物之间有线性的因果关系。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你没有决定让自己变得足够独立和“理性”。或者说,源于你太懒了!

这里的“理性”指的是在不接受别人的干预而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地收集信息,独立地处理信息,独立地得出结论,以及独立地为结果负责。有关理性和独立,早在几百年前,康德关于启蒙的精彩论述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懒惰和怯懦,使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已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考,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